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家孩子从小是跟谁一起睡的?速盈所
有些妈妈带孩子喜欢亲力亲为,带孩子睡觉这件事从来不假他人之手;而另外一些妈妈,工作比较忙碌,平时已经很累了,晚上就想好好休息,就会让孩子和老人一起睡。
我们以为孩子和谁睡只是不同家庭的不同习惯,但十年后你会发现,这个我们不以为意的习惯,会对孩子的性格、人际关系,甚至他的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。
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长达20年的追踪更揭示:3岁前固定陪伴入睡者,将影响孩子青春期乃至成年后的核心人格特质。
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,和妈妈一起睡的孩子,与和奶奶一起睡的孩子,十年后到底会有哪些差距。
一、亲子关系大不同同事梦梦负责的产品线今年要推出新品,从过完年就一直很忙。老公心疼她的付出,想让孩子晚上跟奶奶睡,但梦梦坚定地拒绝了。
展开剩余85%因为她姐姐家的外甥女从小就是跟着奶奶睡的,现在上了大学,孩子有什么心事都不会跟妈妈说。十天半个月也想不起给妈妈打电话,但奶奶却隔三差五就能接到孙女的电话。
梦梦说姐姐就是前车之鉴,而且她也查过资料。数据显示,那些由老人陪睡的孩子,进入青春期后愿与父母谈心的比例,要比同龄人低58%。
知道吗?“妈妈,今天小美不跟我玩了...”“爸爸,我有点害怕明天的跳绳比赛...”“你知道吗,我们班那个谁谁谁,他...” 这些看似琐碎的睡前絮语,是构建深度亲子连接的黄金时刻。
老人陪睡往往更注重结果速盈所,大多数老人不愿意和孩子进行深入沟通,她们更关注孩子“几点入睡”、“8小时睡眠有没有睡够”。
相比之下,年轻的父母则更愿意倾听孩子这一天的见闻。在这个放松又私密的时刻,父母沉浸式的沟通会让孩子更愿意表达脆弱、寻求安慰。
这些互动会深深烙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,成为他们探索人生的底气来源。所以,你会发现那些由父母陪睡长大的孩子,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往往更游刃有余。
二、孩子安全感大不同众所周知,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基石。
生理上,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频繁夜醒、入睡困难,不敢探索新事物,表现得唯唯诺诺;心理上,有安全感的孩子更乐观、抗挫折能力更强,不容易出现分离焦虑和自闭的倾向。
你可能会怀疑,孩子跟谁睡觉还能影响安全感的建立?别惊讶,答案还真是!
神经科学告诉我们,夜晚,特别是睡眠转换期或孩子醒来时,其大脑中负责情绪的“杏仁核”最活跃、也最脆弱。
若在孩子醒来或不安时,其主要照顾者能给予及时、温柔的回应,孩子体内会悄悄分泌一种叫做“催产素”的“安心荷尔蒙”。
这种激素就像神奇的胶水,一次次地将“恐惧”和“被安抚”的感觉粘合在一起,在大脑中构建起坚固的“安全基地”神经回路。
或许你会说,奶奶也可以很温柔地回应孩子。不可否认,有一部分奶奶确实能做到,反而是一些年轻妈妈脾气更急躁。
但大部分奶奶更习惯关注孩子“实打实”的需求速盈所,比如:尿布湿了吗?饿了吗?冷了吗?而年轻的父母则更倾向于用现代育儿理念去疏导孩子的情绪。
比如同样是孩子半夜大哭,大部分奶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冲奶或换尿布。而妈妈们则可能会问:“宝宝是不是做噩梦了呀?”。
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,随着孩子的长大,会直接影响他们处理情绪的模式。
有位叫“小雨妈妈”的粉丝分享:“女儿3岁后主要跟外婆睡,现在7岁了,在学校被小朋友推倒磕破了膝盖,回家一声不吭,直到洗澡时我才发现。问她疼不疼?她就摇摇头...看着特别心疼,又不知道该怎么让她愿意说出来。”
三、孩子的独立悖论听过不少有经验的老人说:孩子只有离开妈才能独立,从小就得练。
还真碰到过有人为了让孩子更早独立,要么让孩子早早分房睡,要么让老人陪睡。
但你知道吗?心理学的研究却揭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道理:在幼年时期情感需求得到充分满足、拥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,反而更早、更自信地走向真正的独立。
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·埃里克森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:幼年时期获得稳定情感支持的孩子,在后续发展阶段展现出的自主性和探索欲更强。
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内心笃定:“不管我去哪里探索,那个‘安全基地’永远都在,我随时可以回来充电。”
去年曾为了让优米分房请教过不少过来人,邻居晓琳的经验让我记忆深刻。
她说:“女儿跟我睡到6岁半,分房很顺利。现在她10岁,参加夏令营,自己收拾行李井井有条,和新朋友打成一片,完全不用操心。那时我就明白,她如今能自信地踏出每一步,都是我无数个夜晚陪伴的成果。”
因此,切勿为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‘假性独立’——即孩子看起来懂事、不粘人、不给大人‘添麻烦’,而将真正需要妈妈陪伴的孩子推离身边。
如何高效陪睡?看到这里,不少职场妈妈可能会很无奈:谁不想陪孩子?还不是为了那点工资不得已!
确实,现在父母的工作压力都很大,很多家长到家都半夜了,哪里有时间陪孩子睡觉?那这些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会出现“问题”呢?
其实并不是,只要父母把情感的“质”做足,进行有效的“情感充值”,孩子同样不会受到太大影响。比如:
●抓住“睡前仪式”的黄金时间: 即使不能陪睡,也务必争取睡前10-20分钟的黄金时间!关掉手机,全心全意地进行亲子阅读、分享彼此一天中“最开心的一件事”和“一件小烦恼”(玫瑰与刺)、或者只是静静地依偎着说些悄悄话。
●“晨光充电”计划: 用清晨的高质量互动开启新一天。一个温暖的拥抱,一顿哪怕简单但充满笑声的早餐,送上学路上几分钟的专注交谈(聊聊昨晚做的梦、今天的期待),都能有效弥补夜间分离的遗憾,为爱的“电池”充满电。
●创造“特别之夜”: 定期策划属于你们的“特别睡眠时光”。比如每周五的“妈妈陪睡夜”,每月的“亲子帐篷夜”(客厅搭帐篷就很有趣!),或者寒暑假的“亲子旅行过夜”。这些特别的记忆,会成为孩子情感银行里丰厚的储备。
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引战,我相信也有很多奶奶做得非常优秀。只是想让大家知道,不管是妈妈还是奶奶陪睡,一定要抓住“睡前黄金半小时”,确保当孩子在黑夜中本能地伸出手、发出声时,总能触碰到爱的温度,得到用心的回应。
要知道,黑夜中沉淀下的安全感和被爱的确信速盈所,将是支撑他们未来十年、二十年乃至一生,去爱、去闯、去拥抱世界的,最深沉的力量源泉。
发布于:北京市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